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在线阅读 - 第433章 工具人之王袁术

第433章 工具人之王袁术

    ??刘备得了荀攸提醒、次日起让赵云马超倍道兼行圈地突进,进度果然快了不少。

    ??赵云的部队在一天之后的四月十六日,就抵达了漆县、并且入荀攸所料的轻易招降了守兵。李傕仍然没有在漆县分兵驻留任何心腹嫡系,就一心往回赶呢。

    ??抵达漆县后,马超带着三千骑,折往正南方、离开泾河流域,往渭河流域的美阳、武功等处挺近、试图看看南线的张飞推进到哪里了,顺便帮忙捡捡便宜招降一些张飞够不到的周边地区、掩护张飞推进时的侧翼。

    ??赵云则继续沿着泾河前进探路,逼近池阳,两路人马最终也在四月十七日、十八日抵达了各自的目的地。

    ??(注:马超之所以每次都在漆县转向南方,是因为到了漆县以南,陇山山脉就到了尽头,再往东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的交接地带就变得比较平缓,不需要翻陇山)

    ??不过,这也只是骑兵的行军速度,刘备关羽李素亲自带领的后续步兵主力依然要携带辎重、稳扎稳打,每天只能走五六十里,所以肯定会落后赵云马超两三天。

    ??可惜的是,长安城里的惨剧的发生,也果然如荀攸所料,远比赵云和马超更快——不管赵云怎么赶,李傕毕竟比他早过好几天,这是怎么也追不回来的。

    ??在赵云的部队追到池阳之前,长安城里就已经发生了血腥事变,而且具体的过程和牵涉到的势力数量,还比荀攸估计的更加复杂。

    ??因为还有很多荀攸都没意识到的势力,也夹杂到了这个漩涡中,加剧了猜忌和内讧。

    ??……

    ??要看懂长安城里、在李傕回京之前这几天时间差里,就开始发生的一系列短促而激烈内乱。

    ??就必须把视野拉高到全局视角,看看四月初五到四月十五之间这段时间里,长安东南方向的蓝田、峣关、商洛这一带战场上,发生的种种因果,主要是袁术军与西凉军的冲突。

    ??如前所述,袁术是四月初五拿下商洛,而且长安的李应驻军也是当晚就得到急报、然后加强峣关防守、即日调拨李别、董承回防。

    ??四月初七中午,袁术的先头部队纪灵,就不紧不慢赶到了商洛西北一百五十里外的峣关,开始攻关。

    ??峣关毕竟是险要之地,光靠当地的孱弱守军硬撑一两天还是没问题的。纪灵远道而来,山区不好携带攻城武器,靠威慑恐吓无法直接吓破守关士卒的胆、逼迫投降,那就得慢慢花时间打造攻城武器了。

    ??纪灵一边把“敌军抵抗意志非常坚决,此前情报似乎有误,没有看到西凉军主力尽数被刘备吸引”这些情报,小心谨慎地往回汇报,一边赶造攻城武器,等后续的人马到了,就可以直接强攻。

    ??四月初九,最早一批的云梯车和冲车施工完毕,纪灵就投入了全面强攻,四月初十又投入了两部井阑车,便于瞭望敌情和放箭压制关墙。

    ??不过因为李应、董承从长安派来的士兵早就到位了,次日又有五千名郿县李别紧急撤下来的骑兵进入了峣关,纪灵的这种攻打当然无法奏效。

    ??李别是四月初九被张飞追着从郿县突围回长安方向的,半路刚走到槐里、就接到李应新的军令,让他直接从槐里去峣关堵口。因为是骑兵,行动还算迅速,李别四月十一就抵达了峣关,只是太过疲累,所以歇息了一夜。

    ??四月十二日,李别缓过气来,跟峣关守将商量了一下战况,发现纪灵压着关城打已经有五天了,关内士卒都是闭关死守、只靠放箭和丢滚木礌石杀敌,丝毫不敢反击,所以纪灵的打法越来越胆大越来越激进。

    ??“纪灵这是多看不起我们呢,就凭袁术的兵也敢如此狂妄!为了减少弓弩手的伤亡,居然只派那么点人在长盾阵后面放箭,井阑底下也没多少步军持盾列阵护卫。他这是以为凭借井阑的高度优势就能持续压住墙头了?”

    ??李别观察完之后,忍不住冷笑。

    ??原来,袁术军在距离峣关关墙百步到八十步的地方,立了很多很高的圆弧状藤牌,让弓弩手站在藤牌背后抛射骚扰城头。但袁术军的弩手密度太低了,一块藤牌后面最多两个兵,根本没有充分利用,也没有派刀盾兵和长枪兵在藤牌后面提供近战保护。

    ??井阑车的情况也是这样,因为用兵严谨的将领,是应该在井阑车脚下布置刺猬一样的枪盾阵保护的,长枪阵四面枪尖朝外、再架上三圈盾牌。

    ??只不过这些列阵近防的长枪手也是有可能被城头弓箭射中的,哪怕架盾也会偶尔有伤亡。纪灵显然是觉得完全不可能遭到近战,所以爱惜士兵生命、不愿浪费多此一举,把这些手段都能省就省了。

    ??既然这样,李别不杀他一波反冲锋,岂不是对不起关内新到的五千西凉精骑了?他们在张飞面前不敢横,到了纪灵这儿要是还不横,岂非白活一世。

    ??四月十二日夜,一天的攻城战刚刚结束,纪灵正准备彻底收兵、把井阑车这些攻城器械也都推回营地、离开城头火力覆盖的射程。结果,峣关关门就忽然打开了,李别带着数千养足了体力的西凉骑兵,一下子生龙活虎地杀了出来。

    ??纪灵因为前些日子敌军的怂样,都麻痹了,确实没有准备,留在关下的不是弓箭手就是扛装备推车的民夫辅兵,要不就是刚刚蚁附失败撤下来的刀盾手,一点长枪兵和骑兵都没有。

    ??毕竟长枪兵的武器太长,是无法作为蚁附登城的兵种的,拿着那么长一根枪还怎么爬梯子。

    ??西凉重骑的突然杀出,让纪灵的攻城武器阵地顿时一阵哀嚎,一番血腥冲杀之后,足足被刺杀砍伤了一两千人,好多天辛苦施工造出来的井阑车和几部云梯,也都被李别的骑兵密集丢火把烧毁了。

    ??纪灵连连组织在后营督阵的长枪兵和骑兵上前反击,等他列好阵势杀到关下,李别已经一击得手又龟缩回去了。

    ??被玩了这么一手后,纪灵也郁闷得头皮发麻,他知道这些重要攻城武器的全毁,至少会导致攻关进度硬生生往后多拖四五天,这段时间什么都做不了了。

    ??敌人获得了大把的喘息实际,“趁李傕和刘备在决战,咱偷袭渔翁得利”的机会已经没有了。

    ??纪灵不敢再瞒,立刻把情况飞马报给了已经驻扎在宛城的袁术。一边请罪,一边也是让袁术另做定夺,免得落下“知情不报、擅专屡败”的罪名。

    ??……

    ??袁术本人,自从去年冬天彻底平灭了黄邵、何仪的汝南黄巾军后,一度想把自己的治所迁到颍川郡治许昌。

    ??但今年随着关中和司隶战场局势的变化、让袁术看到他有机会再次染指两京,所以他又乖乖把治所迁回帝乡南阳,驻在宛城,方便听取前线情况。

    ??纪灵只是他的第一波攻击部队,纪灵之后,袁术其实又陆续投入了两波兵力,所以截止到四月中旬,其实前前后后也出动了五万兵马了。

    ??后面这两路援军,分别是从与孙策对峙前线九江拉回来的桥蕤,以及从与曹操对峙前线梁郡拉回来的刘勋。

    ??反正孙策是肯定不敢跟袁术翻脸的,袁术把桥蕤摆在那儿,本来是想主动找孙策虚弱的机会夺庐江,所以桥蕤撤走了也无非就是放弃进攻孙策的机会而已。

    ??曹操倒是跟袁术有些冲突,不过袁术兵力还是不少的,刘勋走后,自然还有其他人可以顶住曹操从小沛方向往西南的压力——梁、沛之地,也算是历史上袁术与徐州刘备反复交战的主战场了,无非现在敌人换成了曹操,徐州与豫州军阀主要就是在这一带打来打去。

    ??而且看得出来,袁术这家伙野心还挺大的——他这次招桥蕤、刘勋带兵来,还特地让他们把家眷也分别从寿春和睢阳迁来。许诺他们等两京收复之后,他俩和纪灵三人,一个守长安一个守雒阳一个守南阳,把天下腹心的铁三角占了。

    ??如今,纪灵受挫的急报传到袁术耳朵里、说要大大拖延摘桃子的进度,袁术当然是怒不可遏的,还夹杂着恨其不争。

    ??四月十三,得到纪灵急报的当天,袁术就紧急召集了在宛城的主要谋士阎象、杨弘,商议应对之策。

    ??袁术怒道:“纪灵无能,居然攻个峣关都会疏忽大意、被敌军增援的骑兵反袭,之前多日准备的攻城器械大半焚毁,后续破关怕是要迁延日月了。如之奈何!杨弘你先说!前些日子就是你信誓旦旦说打探得关中内乱、可以乘虚而入,渔翁得利——

    ??如今渔翁之利呢?我们不会是中了刘备的计,帮刘备硬磕了一部分李傕的主力吧!我就说此事不可行,刘备早就破了陈仓郿县等入关中的要害,只要击破李傕主力就能到长安。我军虽近,却连武关道上的险隘都尚未突破,说不定牵制兵力越多刘备越幸灾乐祸!”

    ??杨弘就觉得很被动,谁让前些日子是他立功心切,刚“刺探”到了董承故意散播出来的消息后,就撺掇袁术出兵呢?既然要立功,就要承担受挫时的怒火。

    ??杨弘太了解自己的主公了,一旦有机会让别的诸侯给他打工,他就会很开心,赏赐下属也很大方。可一旦发现自己给别的诸侯打了工,就会大发雷霆、找几个谋士和将领惩处一下,为失败泄愤。

    ??袁术的这个特征,跟他哥的“色厉胆薄好谋无断”又略有不同。

    ??袁绍那是犹豫不决、贪小便宜、舍不得下注。而袁术纯粹就是享受“别人被我利用”的快感,这最能让他享受四世三公的心理优越感了,门生故吏都是工具人。

    ??也正因为太了解主公了,杨弘知道,要逃避袁术的惩处,帮袁术捞到多少实际利益尚在其次,关键是要满足袁术“我利用了别人,我没被人利用”的心态。

    ??只要利用成功了别人,哪怕自己依然小亏,袁术照样会很开心。

    ??杨弘就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挥下,以“如何让领导爽”为最高目的,展开了头脑风暴。

    ??须臾之后,他诚恳地说:“主公,我有一计,不论敌军是否想要利用主公为他们火中取栗,都能让敌人的算计落空。而且就算真有人想利用主公,我此计一出,他定然遭到反噬!”

    ??果然,袁术还没听具体内容呢,但仅仅是听到“想利用我的人都会不得好死”这个思路,表情一下子就开朗起来。

    ??让别人当提线木偶、自己来提线,这种感觉太爽了。

    ??“但说无妨!”袁术语气都变得爽朗起来。